close
溺水 疑基因突變作怪

【陳俊忠/陽明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部檢討發現,只有5%的國小學童會游泳,而且國小學校普遍缺乏游泳教學必備資源—游泳池與游泳教練。若又面臨像台北市某國小正式規劃的游泳課程中發生參訓兒童溺斃的事件,對於兒童游泳教學的推動,只怕會是雪上加霜。因此,如何杜絕任何可能發生的游泳池教學溺水事件,值得思考。

水中世界 心血管壓力大

在少子化來臨的時代,任何一位兒童的死亡,都是家庭不可承受之痛,他們不僅是家庭中的寶貝,也是我們國家未來的希望與最重要的資產,不能因為不會游泳而溺斃,當然也不能因為學習游泳而溺斃。

游泳時,兒童必須暴露在異於平常的生理壓力環境下,確會增加心血管系統的負荷,誘發可能的心律不整與心肌缺氧等突發事件,造成水中活動過程中,失去活動能力,甚至溺斃。額外的壓力負荷包括:用力運動、閉氣控制、泳池低水溫,以及臉部浸泡等,都會經由所謂「跳水」生理反射,明顯提升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性。

如此強烈且同步增強交感與副交感自主神經系統活動性的刺激,可能就是游泳所以會誘發心室早期收縮等心律不整現象的原因之一。因為,正常人臉部浸泡冷水,就可能會導致心電圖的QT間隔延長,甚至T波倒置的異常現象。如又遇到某些先天性心血管系統功能異常的兒童,確實可能發生心律不整續發的溺水事件。

檢測病史 排除高危險群

台灣出生嬰兒照顧水準極佳,除非重大先天疾病異常,其餘較輕微者都能存活長大,其中包括最近被正視的「游泳誘發心律不整症候群」。研究發現在43例曾經發生溺水或溺斃的個案及其親屬,有39例可找出異常突變基因,針對過去許多原因未明的溺水事件,提出了可能的合理解釋,或許也提供我們以更客觀科學的態度研擬積極具體可行的對策。

建議所有參加游泳課程的學童,均應瞭解個人過去及家族成員中,是否有溺水突發昏厥的相關事件發生,凡曾發生者,應進行較深入的了解。如有必要,建議接受檢測,排除心肌肌細胞膜離子通道基因異常的高危險者,並且儘可能避免室溫、水溫過低時,貿然入水,除了充分熱身,也應進行臉部入水浸泡,練習水中閉氣與吐氣,讓學童身體內在逐漸適應游泳池與游泳的負荷,才正式開始游泳教學活動。

無線遙控 監測生理情況

即使完全按照上述條件進行游泳教學,仍應加強受訓學生的行為規範,避免不當的玩笑嬉戲動作,造成意外,並提高兒童對危險的警覺性,即時反映身體不適與可能的危險。最好能發展可以偵測生理訊號的無線遙測系統,協助教師與教練隨時有效偵測學童的生理情況,既能立即反映異常,確保安全,又能做為訓練負荷的客觀指標。

以台灣快速少子化的趨勢,科技化的運動健康管理系統,應是政府必要而有意義的投資。唯有給予體育教師與教練充分的運動醫學與科學支援,才能保證所有學童都能接受安全、快樂、合理而有效的體能訓練與身體活動教育,也才能讓盡心的教師較無後顧之憂地認真教學。建議教育局,甚至體育司,成立專案小組,認真檢討可行的具體改進方案。

【2006/07/18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vidWu 的頭像
    DavidWu

    DavidWu的部落格

    David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